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风肃纪
大数据破解“双份地”顽疾
时间:2021-05-17

 

      人已经死亡,但土地却没有及时被村集体收回,领取耕地地力补贴、生产者补贴的账户也没有注销,就这样,其子女或家属悄无声息持续领取着补贴,造成了农村所谓“双份地”问题。


  法库作为沈阳市农业大县,每年涉及耕地地力补贴高达1.36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怎样才能让发放、领取等环节都有迹可循呢?这成为“农村小微权力”监督领域的现实难题。为此,在市纪委监委“全员建模”“全覆盖建模”部署下,法库县纪委监委结合地区实际,以惠民惠农资金发放为切入点,开发建立了“承包户全户消亡人员违规领取耕地地力补贴、生产者补贴”专项监督模型,破解监督难题,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在阳光下耕种。


  整户消亡土地未收回成共性问题


  在对全县多个乡镇走访调研中,县纪委监委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发现了在惠农资金发放领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农户整户消亡后,土地未被村集体收回,其受益人继续领取着耕地地力补贴和生产者补贴。


  “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死亡人的土地未及时收回,就意味着会有其他农户或者新生儿无地可分,导致了有人占着‘双份地’领着双份补贴,有人却连一份都领不到的问题。”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赵亮说,“虽然每亩地每年的补贴只有160多元钱,但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损害了种粮农户的切身利益。”


  县纪委监委对调研结果进行研判,同时结合2019年市委第六轮巡察中对法库17个乡镇提级巡察时发现的整户消亡土地未收回问题,以“全员建模”“全覆盖建模”为契机,决定开发建立“承包户整户消亡人员违规领取耕地地力补贴、生产者补贴”专项监督模型。


  监督模型比对 6人被立案审查


  “根据法律规定,整户消亡的,发包方应当依法收回承包地,不予以确权登记,所收回的土地纳入集体机动地管理。”赵亮介绍,“村民对政策不理解,加之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这一规定就没有很好落地。”


  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通过梳理资金发放全流程发现,个别村干部不作为,甚至存在优亲厚友的腐败行为,而由于数据壁垒的长期存在,外人很难摸清土地底细,这就直接导致了该收回的土地始终未被收回,土地分配不公让村民怨声载道的问题。


  县纪委监委将整户消亡户的数据信息纳入大数据库,并与耕地地力补贴、生产者补贴发放数据进行比对,就查出了整户消亡户领取补贴的情况。


  “按照镇纪委要求,我们村对整户消亡还在领取补贴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向涉及的各农户讲解相关政策,得到了群众理解。”十间房镇尚屯村村会计王罡说,“目前已将涉及的29.52亩土地收回,并重新发包,涉及一万余元补贴款全数追回,上缴财政。”


  大数据监督向土地“顽疾”亮剑


  大数据监督向“双份地”亮剑,让隐藏在暗处的土地“顽疾”暴露在阳光之下,压实了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县纪委监委在处理相关责任人同时,向县农业农村局下达了监察建议。


  “县纪委监委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整户消亡数据库,督导各乡镇(街道)、村及时收回整户消亡户土地,完善制度措施,堵塞监管漏洞。”县农业农村局经营管理科科长毛玉石表示,现已迅速整改,梳理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宣传到户,落实到位。同时,借助大数据监督平台掌握整户消亡人员信息,部署安排各乡镇经管站进行核实,如情况属实,直接收回土地,最大限度限制了村干部自由裁量空间。


  在建模工作中,县纪委监委结合“农村小微权力”监督难题,推动县农信社与农业农村局共同开发建设“农村综合治理三资管理平台”,对村级组织及村干部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活动,以及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村务管理过程中的权力运行予以电子化、数据化、公开化。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

友情链接:

辽宁省沈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辽ICP备19003088号
版权所有:沈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主办单位:沈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网站地图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432号    网站标识码:2101000094